果然,一脸警惕的男人突然变得有些凄怆起来,并且慢慢地在白叔面前停下,开始讲起古来。
隆庆六年五月二十五(公历1572年7月4日),当时的大明朝举国皆忧。
主上的病已是断乎好不得了。这一点,只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。从两个月前开始,人们就已经得到了这样的消息。
而现在,据说连饮食也是难进了。看来,离先帝龙去(皇帝死亡的好听说法),新主登基,已然不远矣。
可是……太子他……还只是个十岁的弱冠少年啊!能稳得住这大明江山吗?
唉……
满宫里皆尽惶然哀叹之声。
而这其中最张惶的却还属皇贵太妃沈氏。
为什么?
皇贵太妃沈氏与当今隆庆帝虽非亲生母子却胜似亲生。
这一点在宫闱之中是出了名的。
所以,倒也没有人对她异常的惊惶感到吃惊。
事实上,也只有她自己一个人知道,为什么隆庆将殁,会给她带来如此大的恐惧感——
因为,她的夫君,也就是先帝(明世宗朱厚熜,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嘉靖帝)在位时,最信任的陶仙人(道士陶仲文)在十二年前去世时,曾经留下的一只锦匣,昨天终于到了需要开封的时刻。
而按照陶仙人的嘱咐,她打开了锦匣,看到了里面的内容,也很快地感到了巨大的恐慌:
原来……
诅咒从来不止是除了“二龙不相见”这一个。
原来……
近三代的皇室之中,还有另外一个诅咒存在着。
只不过这一个,是由她的丈夫,先帝世宗立下的。
诅咒立下的原因,是因为他在临终的时候,被她这个世宗最信任的妃子,和另外一帮最信任的亲信给欺骗了。
所以,这个诅咒,就是嘉靖帝送给他们的,临终“礼物”。
可……可她不是故意的呀……
她惶惶然面如纸色的神情,被宫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是因当今圣上的龙体有恙,而大为忧虑的原因。
于是,一票宫人们不停地宽解着她,说着一些连五岁小儿都不会相信的好听话。
不过毕竟她是聪明谨慎的沈贵妃,先帝最信任的妃子。
在宫人们的宽解之下,略一思忖,她很快就平静下来,然后向宫人们下达命令:
她,要去见已然只余下一口气的隆庆帝,那个她名义上的儿子。
皇贵太妃的这一举动倒也没引起太多人怀疑。
只是接下来,在进了皇帝寝宫后,沈氏就摒退所有宫人只留司礼太监冯保,和一名从她入宫起,就一直陪在身边的贴身老宫嬷。
这次皇贵太妃与皇帝之间的临终谈话,足足进行了两个时辰(四个小时)。
这也是唯一让人们感到吃惊的地方:
在隆庆帝最后的日子里,皇贵太妃与隆庆帝到底说了些什么,为了什么事情花了这么长的时间?
除了当时在场的四人之外没人知道。连隆庆帝的皇后陈氏,和贵为太子生母的皇贵妃李氏,也不得而知。
不过,也不是不可以想像的。毕竟,一个即将去世的儿子,和一个即将看着自己的“儿子”去世的母亲,是有很多话要说的。
毕竟,他们是皇家中人,这个帝国地位最高的两个人。
就算是马上要死了,他们也要好好地考虑一下,这个帝国怎么办,皇帝的位子该怎么办……
皇室的人,就是死的时候,也是要比平民百姓们辛苦的。
就在宫人们,以及满朝大臣都在私下议论着这次长谈内容的当晚,大内司茗房里一个名叫牡丹的,皇贵太妃身边的小司茗突然被派去造办处,说要她替皇贵太妃瞧瞧新下的东西合不合用,能不能赶在皇帝殡天之前完工。
要知道,做为皇贵太妃,在国祭之时,有些东西,是必须要提前准备的。
牡丹也没有觉得奇怪,跟着来报信的小太监就走了。
她这一去就再也没回过司茗房。
当然,对当时到处充斥即将易主的惶然氛围的宮廷来说,这样的事情只是小事一桩。甚至就连查夜的管事太监发现少了牡丹时,也被皇贵太妃的老宫嬷说不必在意。而他想记下牡丹今晚漏值的记录时,又被“正好”来查验当值记录的冯保大总管说了一句:“无需关紧的事,不记也罢。”
于是,这个叫牡丹的小司茗,下场就成了谜。至少从那以后,宫里再也没有人见过她。她就像一粒微尘,被遗忘在历史和大明皇家的洪流中。
她到底去了哪儿?
只有牡丹自己,和那些带走她的人知道。
当天晚上,她跟着那个小太监刚走出司茗房,就被什么人给打昏了。
当她醒来时,人已经在造办处下属的一处官窑场。
面前,是一座烈火熊熊的火炉。
灼热的火光,照得她脸都痛了,也烤干了眼里流下来的泪。
“你们……是谁……”她哭泣着,看着眼前的这群人,以及为首的那个,表情怪异的的中年男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