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51看书网 > 南宋之我主沉浮 > 第四百九十四章 序曲

第四百九十四章 序曲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对于漠北草原盟主海都的争取,吴邵刚采取的是商贸交往的方式,作为穿越之人,他很清楚利益的重要,忽必烈以及大元朝廷同样是给予海都一定的利益,不过相比较来说,商贸方面的利益,更加的直接,效果更加的明显,会让海都犹豫和动心。

吴邵刚很清楚,想要让海都转头完全支持明军进攻蒙军,这是不可能做到的,不过海都也绝不会完全偏向于大元朝廷和忽必烈,海都与忽必烈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化解的,这牵涉到忽必烈的皇位,故而他们之间也就是暂时的休战,矛盾最终还是要爆发的。

吴邵刚暂时没有想到那么远,包括吐蕃以及漠北草原等地之问题,在中原没有完全平定下来之前,抽调兵力去完全平定吐蕃与漠北草原,这很不明智,而且历史上就有教训,这些地方的民风完全不同于中原,想要用治理中原的方式对待这些地方,那是自找麻烦。

唯有平定中原、让老百姓安定下来之后,才能够开始对吐蕃以及漠北草原的征服。

现阶段,吴邵刚的主要对手还是大元朝廷与忽必烈。

忽必烈乃是历史上少有的英雄,一生征战驰骋,建立了不一般的功勋,想要彻底打败这样的一个对手,难度是很大的,不过穿越多年的吴邵刚,在经历了诸多的事情之后,也明白了一件事情,只要方法得当,准备充足,打败忽必烈以及大元朝廷,并非是登天的事情。

这些年来的征伐,已经给予了吴邵刚足够的信心,让他相信麾下的明军,迟早都是能够彻底打败和剿灭大元朝廷以及蒙军的。

春耕时节已经过去,南方快速的稳定,同样出乎了吴邵刚的预料。

吴瑞坤已经开始巡查南方,其每日里写来的奏折,禀报了南方多地的情况,吴瑞坤的奏折能够抓住重点,写明了吴邵刚想要知晓的事宜,南方的稳定是循序渐进的,首先稳定下来的就是两淮,接着是荆湖路一带,再接着是江浙一带,稍微复杂一些的是两广和福建等地,尽管说大宋已经灭亡,可还是有部分的官吏忠心于大宋,内心不愿意承认大明朝廷。

但这已经不是主流,而且明军在南方采取的态势就是严惩首恶,不追究其他人,譬如说那些带头闹独立或者打着大宋旗号闹独立之人,或者依附于大元朝廷之人,必定是毫不留情的斩杀,其余追随之人,多半是告诫,且明军在南方的秋毫无犯,已经争取到老百姓的支持。

吴邵刚给吴瑞坤的圣旨,说的也很是清楚,部分官吏读书人忠心大宋的情形,还会在很长时间之内存在,毕竟大宋延续了数百年,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完全消散的,其影响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,这就要求大明朝廷做到以民为本,为稳定地方为最大责任,只要做到了这一点,让老百姓彻底稳定下来,随着时间的推移,大宋的影响力会逐渐的衰落以至于消失。

南方稳定最大的标志,就是春耕任务完成的很好,两淮、荆湖路以及江浙一带,虽说经历了战火的洗礼,老百姓的损失是惨重的,不过只要没有了战火,想要活下去的老百姓,是不会耽误春耕的,且地方官府支持百姓耕种,还力所能及的提供帮助,这就让土地耕种的事宜能够很好的落实了。

两广和福建一带稍微复杂一些,可老百姓同样不会耽误春耕的时间,毕竟这关乎到来年能不能吃上饭的问题。

稳定不是嘴上说出来的,没有粮食什么都不用说,老百姓必须有饭吃才能够真正的稳定,不会有人饿死就是完全稳定的标志。

逐渐控制南方各级官府的大明朝廷,贯彻的是朝廷的思路,而朝中丞相李庭芝等人,早就接受了皇上的这个观点。不遗余力的落实,从四川等地崛起的过程之中,李庭芝等人早就发现了,在治国理政方面,皇上的能力非同一般。

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深入到各级主官的内心,才能够让南方在短时间之内稳定下来。

随着南方的逐渐稳定,维持地方安宁的事宜,也被提出来了,而能够让地方安宁最好的办法,就是驻扎军队,以军队来实现朝廷对南方的完全掌控,这是近阶段稳定南方的唯一办法,也是绕不过去的办法。

如此明军必定面临扩充兵力的问题。

穿越之前的吴邵刚是特种兵教官,因为吸取了很多先进的军事知识,对于那种采取人海战术作战的方式,不是特别的赞同,这样消耗太过于巨大,穿越之后,他也是力图实现军队的精炼,认为国家只要保持少量精炼的兵力就足够了,可惜现实的情况给予他重重的一击,这个时代保持适量的军队数量,是必须要做到的。

想想历史上的元朝、明朝和清朝,军队数量之巨都是惊人的,在朝廷无力养活那么多军士的情况之下,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维持军饷的开销,目的就是维持军队的数量,难不成人家做皇帝的不知道军队人数太多难以养活吗。

交通的桎梏是其中的根本原因。

试想一下,若是南方的两广出现了动荡,若是军队驻扎的太远,甚至驻扎在北方,开拔到两广去平定叛乱,肯定是来不及的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